球友直播官网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在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金属剑身相互撞击的清脆声响、运动员们移动步伐的摩擦声、教练的指导口令与孩子们专注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乐章,场地上,数十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小剑客们正手持花剑,或练习基本步法,或进行实战对抗,透过护面罩的网格,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兴奋的光芒。
“停!手腕要稳,出击的瞬间要果断!”一个温和但有力的声音响起,说话的人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她没有站在场边指挥,而是穿梭在孩子们中间,时而俯身纠正一个小女孩的持剑姿势,时而为一个小男孩示范弓步冲刺的动作要领,看着孩子们重新踏上剑道时那雀跃的神情,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“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,”在训练间隙,王钰接受了采访,“经过那段特殊时期的线上训练和比赛空白期,现在能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,重新体验击剑带来的纯粹快乐,这比任何奖牌都更让我们感到欣慰。”
回归本质:击剑教育的价值重塑

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分管青少年培训的负责人,王钰在击剑领域已耕耘近二十年,从专业运动员到教练,再到协会管理者,她见证了北京击剑运动尤其是青少年击剑的蓬勃发展,疫情期间的训练中断和比赛取消,让她对击剑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“那段时间,很多孩子只能在家对着镜子练习动作,通过视频接受指导,虽然技术训练没有完全停止,但他们失去了击剑最核心的体验——与对手面对面交锋时的心理博弈,剑尖相触时的真实触感,以及赛后与同伴交流的 camaraderie(情谊)。”王钰回忆道。
正是这种“缺失感”,让王钰和协会同仁们在恢复线下训练后,更加坚定地推动“快乐击剑”理念。“我们不应该把击剑仅仅看作一项竞技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手段,通过击剑,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,还有尊重、诚信、坚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”
王钰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调整了青少年培训的指导方针,特别强调“回归剑道本真体验”,在训练内容上,减少了单一枯燥的技术重复,增加了更多情景模拟和游戏化训练;在评价体系上,不再唯比赛成绩论,而是综合考量孩子的技术进步、心理素质和运动精神。
“有个叫李明轩的十岁男孩让我印象深刻,”王钰分享了一个故事,“疫情期间,他因为长时间缺乏实战,技术生疏了很多,恢复训练后第一次实战,他连输了好几场,但在最近一次内部交流赛中,他虽然还是输了比赛,却完美地运用了刚刚学会的转移攻击技术,赛后他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:‘王老师,我终于做出那个动作了!’那一刻他眼中的成就感,远比赢得比赛更加灿烂。”
科学训练:安全与乐趣并重

随着线下训练的全面恢复,如何确保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重拾击剑乐趣,成为协会面临的重要课题,王钰介绍,协会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《后疫情时期青少年击剑训练指导手册》,对训练强度、场地消毒、器材使用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“我们采取了分时段、分区域训练的方式,严格控制同时段在场人数,所有器材使用前后都必须消毒,场地每天进行三次全面清洁。”王钰说,“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工作量,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安全,一切都很值得。”
在训练方法上,协会也倡导“循序渐进”的原则。“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技战术水平需要时间恢复,我们反对‘恶补式’训练,”王钰强调,“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化的训练方案,教练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内容和强度。”
朝阳区一所小学的击剑教练张老师对此深有感触:“按照协会的指导精神,我们现在的训练更加注重基础和能力培养,比如在步法训练中,我们会设计成‘闯关游戏’;在战术教学中,会用动漫人物来比喻不同战术风格,孩子们的兴趣明显提高了,训练效果反而更好。”
赛事创新: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舞台
赛事是检验训练成果的重要平台,也是孩子们体验击剑乐趣的关键环节,王钰透露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策划一系列创新赛事,旨在让更多孩子享受比赛过程。
“我们计划推出‘分级挑战赛’,根据孩子的训练时长和技术水平分组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平台;还有‘团队接力赛’,强调合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;最特别的是‘亲子互动赛’,让家长也参与到击剑运动中,亲身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”
这些创新举措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,一位姓陈的母亲告诉记者,她的女儿在参加了一次“趣味击剑赛”后,对击剑的热情空前高涨:“那种比赛不计名次,而是设置各种趣味挑战,最快击中目标’、‘最优雅姿势’等,每个孩子都能拿到特色奖项,我女儿获得了‘最具潜力小剑客’奖,高兴了好几天,训练也更自觉了。”
击剑育人:超越赛场的人生课程
在王钰看来,击剑带给孩子们的远不止身体锻炼和奖牌荣誉,更重要的是性格塑造和品质培养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国际象棋’,它要求运动员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策,培养的是冷静判断、果断执行的能力,击剑礼仪教会孩子尊重对手、尊重规则;比赛胜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。”
她讲述了一个令她动容的故事:在最近一场青少年比赛中,一位小选手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,主动向裁判指出自己的一次得分不应算数,因为那是在裁判喊“停”后击中的,这个诚实的行为让在场所有人为之鼓掌。
“这就是击剑精神的最好体现!”王钰感慨道,“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运动员,而是有品格、有担当的未来公民,当孩子们真正理解并践行‘敬剑、敬人、敬规则’的击剑文化,他们收获的将是受用终身财富。”
未来展望:构建更完善的击剑教育生态系统
谈及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表示,协会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击剑教育生态系统。
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,推动击剑进入更多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和课后服务;完善教练员培训和认证体系,提升教学质量;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击剑课程和教材;利用科技手段,如VR击剑模拟器等,丰富训练方式。”
王钰特别强调,协会将继续加大对郊区和非中心区域击剑运动的支持力度,“让更多孩子,无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哪个角落,都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。”
随着采访结束,训练馆内的孩子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练习,看着他们挥汗如雨却乐在其中的身影,王钰微笑着说:“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为完成一个漂亮动作而露出的笑脸,因为理解一个战术而闪烁的眼神,我就更加坚信我们工作的价值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——这不仅是我们恢复训练的口号,更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使命。”
剑道之上,小剑客们继续着他们的攻防交锋,那清脆的剑击声,仿佛不仅是技术与战术的碰撞,更是梦想与快乐的共鸣,在训练馆中回荡,传向更远的未来。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